怎样安全用药——谈药品的副作用

核心提示:用药前应仔细研读药品说明书的“不良反应”、“禁忌”等项目与医生充分沟通。遇到写有“不良反应尚不明确”的药品,请尽量避免服用,以免成了小白鼠。

我们衡量一种药品的好坏,除了看它的有效性,还要看它的副作用。医生用药,就是在药效和副作用之间权衡的过程。有副作用的未必是不好的药品,只要以这个副作用为代价换取的疗效更加要紧,那它就依然是可选的方案。肺结核在古时几乎是绝症,现在可以用抗生素等药物治愈。虽然人们抗生素有这样那样的意见,但对于患有肺结核的病人,只有疯子和骗子才会拒绝抗生素参与治疗。

中国自古就有“是药三分毒”的说法,这是先贤对药物副作用的朴素认识。可惜,中医对副作用的探求几乎也就到此为止了,未能深入研究下去,对药品的副作用、服药对身体器官的伤害所知非常有限。请诸位随便拿起身边的中成药,翻开药品说明书看看,副作用、不良反应除了“尚不明确”,有什么其它写法吗?

很多人认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,其实恰恰相反,这只是由于中成药基本没有研究过副作用。看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就知道,中成药的副作用绝不像说明书上说的“尚不明确”,而是“触目惊心”。面对已经明确的副作用还要自称“不良反应尚不明确”,这已经不仅仅是研究能力的问题,而是医德的问题了。

与之相对的,我们来看看现代医学如何考量药品的副作用。现代医学对待新药,要经过药理、毒理研究,通过体外实验、动物试验、一到三期临床试验、流行病学调查这些阶段,遵循随机原则、盲法试验原则,确定其疗效并标明其毒副作用,才能认可药品的使用。这个过程,少则十几年,多则几十年,新药的淘汰率高达70-80%。

翻开化学药物的说明书,其副作用往往列出一大堆,让人害怕。其实这正是它们经过了严格的药理、毒性学检验的结果。这些药物在上市前就可以列明可能出现的多种毒副作用,由医生和患者权衡是否值得用药。虽然偶尔有罗格列酮、反应停这种漏网之鱼,但仍然可以看出,化学药物上市前十几年的三期临床试验不是白做的。能够列明副作用的药品,比用一句“副作用尚不明确”搪塞患者的药品,负责的态度要高得多了。把用药的风险和收益明示出来,既让医生和患者有了选择权,也可以针对可能的不良反应早做准备,赢得主动权。

中成药则严重缺乏副作用评估的过程,照抄药典或古方,很快就可上市。近些年,已经有少数几种中成药当了先行者,开始开展规范的临床试验。我们希望其它的中药也能补上这一课,真正重视起用药的安全。有人可能会问,中药经历了上千年的经验积累,安全性应该有保障吧?其实不然。一种药物被使用了几千年,也并不能证明其无毒。有的药物毒性,特别是毒性较慢、中毒症状不那么明显,例如能导致癌症、畸胎、肝肾损伤的药物毒性,是很难通过经验摸索出来的,必须经过动物试验、临床试验或流行病学调查才能发现。许多历来被认为无毒的中药,现在都被发现有严重的毒副作用。

例如,导致尿毒症的龙胆泻肝丸,导致药源性肝炎的何首乌,导致汞中毒的鹧鸪菜、复方芦荟胶囊,导致砷中毒的小儿惊风散、小儿清热片……

所以我认为,在完成副作用研究之前,应叫停全部中药,哪种药物研究清楚了,哪种药物再恢复上市。这是对患者负责的态度,中药、中成药皆应如此对待。如果以畸形的政策倾斜给予中药如此宽松的审查,它就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,非但难以走向国际,在国内也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。

古人限于时代,没有长期跟踪随访患者的认识和能力,因此我们看待古方和传统药典时,除了验证它的疗效,更应该重视它的副作用。古人未能完成的副作用研究工作,我们应该在新时代予以完成,这才是将中药发扬光大的唯一出路。

参考资料:
方舟子《科学成就健康》

以上。
码字的老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