迟到的小文:我为什么要为李玫瑾老师辩护

事件已经平息许久,懒惰的我才把所思所想整理出来,惭愧!

网友的愤怒,都来自于李玫瑾老师接受的央视访谈。尤其是被断章取义单独摘出来的一句:“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,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里有委屈,在他有痛苦,在他有不甘的时候,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弹琴的一个同样的动作。”

网友多半将此话误解为“弹钢琴杀人”,其实仔细看这句话,用语法分析其主干,应该是“他的动作和被迫弹琴时做的一样”,并没有涉及到犯罪动机,更并不是在说药家鑫杀人是委屈痛苦导致的。句子中的“委屈痛苦”,指的乃是“被迫弹琴”。

据我理解,李老师的原意是,一般这种犯罪进行时,凶手内心恐惧,加上被害人惨叫等因素,是无法连续加害,连刺八刀的。这种行凶与激愤下的杀人有明显不同,因此李老师才会想了解为什么药会用这种方式行凶,这才是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,也就是说,李老师评的是行为本身,并非动机。稍微有判断能力的人只要看过完整的节目,都不会得出她是在为药开脱的结论。

网友不能区分行为和动机,这也难怪。这件事央视是有责任的,请李老师做评论,就是要她以犯罪心理学家的身份评价行为的,跟量刑完全不是一个领域,如果她上来就说药家鑫这个王八蛋该死,观众肯定爱听,但这话孔庆东这种粗人可以说,肖鹰这种小人可以说,唯独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不能说。

后来肖鹰开炮,李老师也表明了立场,这就是故意杀人,没什么疑问。央视并没有给李老师评价动机和量刑的机会,评心而论,也无不妥,但央视和李老师都高估了看客的水平,更没有想到会有一个没品的肖鹰把李老师装起来打。甚至,在李老师表态药家鑫是故意杀人时,肖鹰还大言不惭、得意洋洋的声称李老师“改口”是因为他施加了压力云云,这个美学教授不懂心理学也罢了,其人品实在匪夷所思。肖鹰的思路很简单,也很粗暴:把一个错误的罪名扣在别人头上,然后大加批判。这个批判当然是有理有力的,但请别忘记,那个前提是个污蔑,也就导致后面的批判越有理则越错误。

研究犯罪动机,是刑侦和检方的责任,其目的是构成证据链和量刑。而研究犯罪行为,是研究罪犯心理活动和犯罪方式,比如说为什么用刀,为什么用锤,为什么有人捅了一刀自己就吓跑了,为什么有人连续捅刺溅了自己满脸鲜血也毫不手软……可以说,任何犯罪都有教育背景和社会经验的特殊性,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目的是探寻犯罪行为的本源,进而达到预防犯罪的作用。另外犯罪心理学还有助于刑侦,这就是题外话了。

有个事实,是很多愤怒网民没有知悉的:李老师在去央视访谈前,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给药,这正是她后续观点的直接来源。那些说李老师“睁眼说瞎话”的所谓学者,恐怕才是真正的睁眼瞎吧。

很多人面对风波时,只顾愤怒,而忽视了事情的本来面目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浮躁。确实,年轻人在看新闻时很喜欢看那些能够引发愤怒的内容,久之对视角也产生了影响,同样的内容,有人能解读出信息,有人就只能破口大骂。

回到今天的题目,我为什么要为李玫瑾老师辩护?其实很简单,如肖鹰这种小人今天可以断章取义针对李老师,明天等到你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声时,焉知会不会冒出一个话语权极强的张鹰李鹰对你曲解谩骂?到时,你我又如何招架?看到被断章取义的人我经常会比较同情,这和冤案类似,个中委屈想必很多人在童年时代也曾浅尝吧?

我支持李老师对药的心理分析,但不可否认的是,李老师也确实不懂网民。网络时代,有些话说的时候还是要有技巧。我也在思考:网络在给予我们自由之余,是不是也容易让浮躁者更加偏激,清醒者更加沉默?

李老师回复我说:学会说话,是她一生的课题,这也是她没有去做行政的原因。

希望做学术、说真话,代价不要太大。

以上。
长叹的老狼